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师生科研水平。数理科学学院(微电子学院)于4月19日下午14:30在205会议室成功举办武汉纺织大学第3期专题学术沙龙。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石油大学蔡建超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徐鹏教授、武汉工程大学肖波齐教授、湖南理工学院罗良教授及新乡学院的苗同军教授做报告。院长汪胜祥、副院长郑仟、党委副书记陈国鹏,相关方向的老师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会议由院长汪胜祥致辞,副院长郑仟主持。
蔡建超教授在线上做题为“低渗多孔介质多尺度结构表征与多相渗流机理研究”的报告。他探讨了多孔介质多尺度结构表征,多相渗流实验研究以及页岩储层结构表征及输运机理。首先在微观结构表征中,基于分形维数、进相和缺项等分形结构参数,从孔隙分布复杂性、表面粗糙程度、非均质性、连通性和各向异性等方面对页岩孔隙结构演化特征进行精细评价。其次探讨了黏土含量和溶液盐度对自发渗吸实验的影响。
徐鹏教授做了题为“多尺度多孔介质传热传递的细观分形理论和模型研究”报告。他首先从分形理论、分形表征、分形重构三个方面对多尺度多孔介质的微细结构进行精细表征,接着从渗流、传热、扩散、电渗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微纳尺度多孔介质的热质传递的机理与特性,最后通过射流干化、污泥脱水、煤层气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多孔介质的跨尺度输运及多场耦合特性。
肖波齐教授做了题为“受损分形树状分支网络渗吸机理研究”的报告。该报告探讨了受损分形树状分支网络渗吸机理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建立了受损树状网络中渗吸势和无量纲渗吸时间的分形解析模型,分形解析模型表示为受损通道数、分支数、长度分形维数和直径分形维数的函数。受损树状网络中的无量纲渗吸时间随着受损通道数的增加而減小,存在最优长度分形维数和最优直径分形维数。
罗良教授做了题为“分形空间中随机多孔介质”报告介绍了随机多孔介质中的迂曲度,以分形网络中的量子输运为例介绍了有限随机行走模型,三阶和五阶谢尔宾斯基地毯随机多孔介质中等效孔隙度与迂曲度的关系。最后,报告指出随机多孔介质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其几何构造和迂曲度具备标度不变性,分形空间中的随机多孔介质迂曲度与空间分形维数存在密切关系。
苗同军教授做了题为“温度影响下岩石渗透率的分形模型”的报告。他介绍温度影响下岩石渗透率的分形理论和分形模型。在岩石渗透率的研究中,温度相比应力对岩石的损伤更大,学界已把温度作为岩石流固耦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报告指出低温段温度增加时,孔隙率减小,孔隙面分形维数减小和迁曲度分形维数增加,岩石渗透率随温度增加而减小。高温段温度增加时,原有裂缝或孔隙延伸,孔隙率增大,孔隙面分形维数和迂曲度分形维数变化复杂。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踊跃发言提问,五位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还对论文中个别细致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气氛融洽、研讨充分。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要积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
最后,副院长郑仟对五位教授莅临指导再次表示欢迎。她强调了组织专题会议的重要性。一方面使学院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专家简介:
蔡建超,博士。教授,博导,国家优青,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2021)。主要从事低渗透储层岩石物理表征与流体流动模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课题等3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0余篇,SCI总他引3800余次(近五年2700余次),H指数为49,ESI高被引论文12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和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等。学术兼职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员、国际多孔介质协会会员及中国分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Advances in Geo-Energy Research 创刊主编、Gas Science & Engineering副主编等。
徐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计量大学能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担任InterPore 中国分会委员、全国渗流力学青年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物理学会理事、《Fractals》编委、《Int J Coal Sci Tech》科学编辑等。主要从事多孔介质输运物理、工业输运过程仿真设计、分形几何及其应用、生物医学交叉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引用4500余次,h指数36,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受邀在第14届国际多孔介质学会全球年会作大会报告: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浙江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1)、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第2)等。
肖波齐,1980年12月出生,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三级),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分形多孔介质热-质输运、油气藏渗流力学及分形理论和方法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5项课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Physics of Flu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Powder Technology》、《Langmuir》、《中国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2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6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荣获2021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SCI刊物《Fractals》和《Polymers》编委,《渗流力学进展》、《流体动力学》编委、《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编委,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青年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渗流专业委员会委员。
罗良,湖南岳阳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学科教学(物理)领域硕士生导师,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湖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理工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首批“青年英才”计划支持人选。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主要从事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增强型地热系统及分形几何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独著或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苗同军,副教授,现任职于新乡学院,主要从事复杂地质环境下多孔介质、裂缝网络以及孔隙-裂缝双重介质传热传质特性的分形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4篇发表在国际传热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基金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担任多个SCI国际知名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Fractals 等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