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理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汤思宇博士在高能核物理领域小系统重味强子集体流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并在核物理国际权威期刊《Phys. Rev. C》(中科院小类一区)上发表[1]。本工作也是今年3月发表在《Nucl. Sci. Tech.》(中科院一区)上关于轻味粒子集体流夸克组分标度性研究的跟进工作[2]。这一系列成果为理解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能区质子-铅核碰撞中重夸克的产生机制和演化行为,及其末态强子集体流的起源问题提供重要思路。
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探索夸克物质的形成与性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强相互作用这一自然界基本作用力,还能为揭示宇宙物质起源问题提供关键的线索。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上运行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实验和欧洲LHC上的大型重离子对撞实验,在大、小碰撞系统下均观测到了末态粒子具有显著的集体流效应,但对这些现象的理论解释仍有争议。汤思宇博士及其合作者利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通过优化轻、重味夸克产生概率,改进部分子演化过程,并且耦合多种强子化机制,成功地描述了LHC上质子-铅核碰撞中所观测到的鉴别粒子椭圆流,并对其组分夸克标度行为进行了细致研究。这表明了除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初态胶子饱和理论外,基于非平衡物理的输运理论也是回答小系统碰撞中集体流起源问题的重要解释之一。
汤思宇博士于2022年6月获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我校数理科学学院微电子系。其所在团队专注于核物理与核电子学研究,同时与计算物理、大数据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已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这也标志我院在基础物理科研领域多元化、跨学科、全面性的良好发展态势。
本工作以汤思宇博士为第一作者,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万仁卓教授与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张潮老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生卢媛参与工作。上述工作得到武汉纺织大学科研启动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
[1]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C.109.064902
[2] https://doi.org/10.1007/s41365-024-01387-4